网上有关“研学旅行课程总体目标和学段目标是什么?”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研学旅行课程总体目标和学段目标是什么?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总目标:研学旅行课程的总目标是通过亲近和探究自然,接触和融入社会,关注和反省自我,体验和感受集体生活,使中小学生养成价值认同、实践内化、身心健康、责任担当等意识和能力。
学段目标:研学旅行课程针对基础教育三个学段,主要覆盖小学四至六年级,初中一、二年级,高中一、二年级共七个年级。
研学旅行课程各年龄段学生的生理、心理发育有很大不同,学生通过研学旅行课程培养的价值认同、实践内化、身心健康、责任担当的意识和能力也有因年龄而导致的程度差别。
研学旅行具有以下明显的特点:
第一,计划性。研学旅行不是泛泛的游学,而是纳入教育部门和学校教育教学计划的重要教育教学活动,是参与学生一个也不能少的集体教育活动。
第二,实践性。研学旅行是学校理论教育与校外实践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教学方式,面对自然界与社会的真实情境,让学生在“做”、“考察”、“探究”、“旅行”、“反思”、“体验”等一系列实践活动中发现和解决现实问题、体验和感受真实生活。
第三,整合性。研学旅行是跨学科的综合教育教学课程,尤其是以跨自然与社会学科两大学科领域的地理学科为纽带,整合教育教学内容和方式,鼓励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和方法,思考、认知、解决综合性问题。
研学旅行活动方案如何体现问题性
研学的目的:根据孩子的成长规律和特点,设计实施不同学段的研学课程,培养孩子科学思维方式和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健全人格,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研学的意义:一是开展研学旅行,有利于促进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热爱之情;引导学生主动适应社会,促进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的深度融合,培养创新人才,推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二是学生能从个体生活、社会生活及与大自然的接触中获得丰富的实践经验,形成并逐步提升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具有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
研学的定义及特征:是指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学习环境中,基于学生原有的概念,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主动探究、主动学习的归纳式学习过程。
是由学校统一组织,基于学生自身兴趣,根据课本内容,从自然、地理、历史、人文、科技、体验六大类别选择和确定研学主题,在动手做、做中学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集体学习活动。是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教育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研学
研学旅行实施过程中,有哪些参照的标准和策略?
当前研学旅行课程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①当前,研学旅行在我国各地持续升温,各中小学也利用课时上的解绑和评价上的改革,在研学旅行课程体系设计、路线精品化建设、教与学方式变革、评价机制探索等方面积累了相当多的经验。但与此同时,研学旅行课程实施效果良莠不齐的现象依然存在。为此,我们有必要对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重新认识研学旅行课程的独特价值,在把握实施要点的基础上推动研学旅行课程系统有效实施。一、聚焦现状,摸清研学旅行课程实施的主要问题1. 课程缺乏系统设计,实施过程随意由于当前有些学校对于研学旅行课程在学校三级课程中的定位还不是很清晰,因此对于研学旅行的教育目标、内容设计、实施方式等方面没有进行系统性思考,既没有形成研学旅行课程体系,相关的管理保障体系也不完善。有些学校甚至将研学旅行活动直接外包给社会机构,导致活动实施带有很大的被动性和随意性。由此带来的结果是:研学旅行活动要么变成了浅尝辄止的观光游览,要么变成了“课堂搬家”“换个地方做作业”的传统教学活动,学生活动体验较差。2. 学生被动参与,自主地位难以落实美国著名课程理论专家施瓦布的实践性课程理论提出,教师和学生是实践课程的主体和创造者,实践课程的决策应由个体审议到集体审议。但在实践中,研学旅行活动计划的制订往往由教师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进行,较少照顾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兴趣所在;在活动内容设计方面往往偏向学科本位,导致学生在活动中只是被动地听讲、记录、做题,而没有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在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或旅行社)全程大包大揽的现象普遍存在,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得到有效落实。3. 课程评价体系不健全,效果难以有效考量研学旅行活动的实施应该是行前有计划、行中有探究、行后有反思,但实践中很多学校却出现重探究缺反思、重活动轻评价的问题。如健全的课程评价体系中除了学生,还应包括对研学导师、合作机构(研学基地)以及课程本身的评价,但很多学校在此方面还未充分实施。在评价内容方面,很多学校只关注学生在知识习得方面的表现,而忽略了对学生在活动中体现出来的团体协作、责任担当、问题解决等综合素养的评价。
二、厘清认识,准确定位研学旅行课程的独特价值要想深入推进研学旅行课程,有必要对其价值和定位进行重新认识。当前,研学旅行普遍被认为是一种自然主义教育、生活教育、休闲教育、志向情趣教育,在这样的教育观的指导下,研学旅行课程属于后现代课程观理念下的一种课程新形态,是为了适应现代社会深刻转型匹配教育综合改革而诞生的一门新兴课程。从课程特征来看,研学旅行活动集自主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于一体;从价值取向来看,它不再局限于书本知识的传授,而是通过旅行为学生营造实践情境,引导他们面对各种现实问题,主动探索、发现、体验,获得解决现实问题的真实经验,从中培养实践能力。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研学旅行活动凭借将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有机结合,为学生构建了“开放、多元、生成”的学习系统,成为培育学生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方式和载体,应发展成为学校校本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此,研学旅行课程不能演化为“课堂的搬家”,偏重讲授,以完成作业为目的;也不能成为以参观为主的旅游活动,让学生奔走于多个景点,出现游山玩水、回家即忘的现象,“游而不学”或“学而不游”都体现不出研学旅行课程的真正意义。所以,设计目标明确、科学可持续的研学旅行课程体系,是深入推进中小学研学旅行工作的重要任务。三、把握要点,推动研学旅行课程系统有效实施1. 课程目标要进行有效统整和分解课程目标是课程的核心,它影响着课程教材的选择、课程资源的组织、课程实施方案的制定以及对课程实施效果的评价。基于此,学校要综合多方面考虑,科学制定研学旅行课程总体目标,要立足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的需要,与学校的办学理念、育人目标相一致,同时要回应国家教育政策要求,有利于学校课程生长和教师专业发展。在总目标的统领下,学校还要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身心特点、认知水平等进行有效的目标分解;同时统筹考虑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帮助学生在活动中培养自主学习、创新实践和逻辑思辨能力,形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健全人格品质,增进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
以北京市东城区史家小学分校为例,学校秉承“多元、灵动、开放”的教育理念,设计了“阅世界,悦无界”研学旅行课程。课程包含“情系史分,相约宁夏·毕业季”“上海音乐之春”“走进诺贝尔·芬兰瑞典”三个专项课程,旨在让学生经历在不同地域、文化间的探索体验,了解更多的未知世界,在此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中“情系史分,相约宁夏·毕业季”专项课程是针对毕业年级进行设计的,主要包括以下目标:让学生了解地域、区域地理知识,体验社会状况;与学科知识结合,在实践体验中探究学科问题;在整个课程中加强文化熏陶,了解历史上的西夏文化;重视品格教育,锻炼自我管理能力;增强团体意识,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等。2. 课程内容要突出丰富性和自主性由于学生的兴趣爱好各不相同,因此学校在研学旅行课程内容设置方面,要深度挖掘利用教育资源,在一次课程活动中设计多元化的目标和内容,以兼顾学生的个性化需要,为学生的自主发现和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为此,在课程开发设计阶段,就要考虑到学生的知识构成和兴趣取向,引导学生参与选择研学路线和学习内容,师生共同研制研学手册、设计研究课题,将学生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选择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他们的参与兴趣。以北京市京源学校为例,该校的研学旅行课程以三年为一个周期,共设计了“自然与科学探索”“人文与艺术体验”“专业社团拓展”三个研学主题,其中在“自然与科学探索”主题下,规划了长白山、青岛、内蒙古等多条研学线路,在每条线路中设计了不同的活动领域,组织了丰富的实践活动内容,提供学生多元的实践学习体验(详见表1)。同时学校规定,学生可以综合考虑自身兴趣、家庭情况、距离远近、时间长短等因素,确定自己想要参与的内容,在校期间至少参与三次不同类型的活动。3. 课程实施要兼顾程序化与灵活性在实践中,研学旅行课程实施方案要进行细化,以保证活动能够始终围绕目标和主题正常开展。但由于研学旅行环境中充满很多未知因素,如果完全进行程序化的安排,那么极有可能打击学生探索的积极性。因此实施方案不能过度设计,把学生管死,要提供学生学习的选择性和自主性。
为此,研学旅行活动的设置可以是半结构化的,具有一定弹性,以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优势专长,综合运用调查、访问、实验等多种方法,对研学目的地的历史文化、自然环境等相关信息及材料进行整理分析,并进行个性化的成果展示。以北京市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为例,该校在研学旅行任务单中设置了丰富的研学任务,同时分为个人必做、团队必做、选做几个类别,为学生的自主探索发现提供了灵活的空间(详见表2)。4.课程评价体系要体现多元性和综合性由于研学旅行是多主体参与的课程活动,因此评价对象应该是多元的,除了对活动本身和学生进行评价外,还需要对其他相关活动主体进行评价,如对研学导师在组织、规划、管理、指导等方面的情况进行评价,对合作机构(研学基地)在服务性、趣味性、知识性、安全性方面进行评价。在评价主体上也要体现多元性,综合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和家长评等;在评价内容上要体现综合性,不仅关注学生对于研学手册、小课题研究等方面的完成情况,更要关注学生通过参与研学旅行课程在能力、态度、行为习惯方面的发展变化;在评价方式上要突出激励性和发展导向,既注重过程性评价,也可以通过举办研究报告会、征文、摄影、绘画比赛等后续活动进行成果性评价,巩固研学旅行成果。以北京市广渠门中学为例,每次研学旅行活动结束后,学校都会统一组织填写三方量表,包括学生自评量表、家长评价量表和教师评价量表。前两者主要针对学生个体在知识与视野的拓展、问题的发现与解决、团体合作意识及生活习惯等方面进行评价;教师评价量表主要由教师针对研学旅行活动过程中课题组的分工情况、研究过程的完整性、研究结果的创新性等内容进行评价。学校最后再结合三方量表的结果,根据学生的发展变化对课程实施质量进行多维评估。
¥
5.9
百度文库VIP限时优惠现在开通,立享6亿+VIP内容
立即获取
当前研学旅行课程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①
当前研学旅行课程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①
当前,研学旅行在我国各地持续升温,各中小学也利用课时上的解绑和评价上的改革,在研学旅行课程体系设计、路线精品化建设、教与学方式变革、评价机制探索等方面积累了相当多的经验。但与此同时,研学旅行课程实施效果良莠不齐的现象依然存在。为此,我们有必要对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重新认识研学旅行课程的独特价值,在把握实施要点的基础上推动研学旅行课程系统有效实施。
一、聚焦现状,摸清研学旅行课程实施的主要问题
第 1 页
1. 课程缺乏系统设计,实施过程随意
由于当前有些学校对于研学旅行课程在学校三级课程中的定位还不是很清晰,因此对于研学旅行的教育目标、内容设计、实施方式等方面没有进行系统性思考,既没有形成研学旅行课程体系,相关的管理保障体系也不完善。有些学校甚至将研学旅行活动直接外包给社会机构,导致活动实施带有很大的被动性和随意性。由此带来的结果是:研学旅行活动要么变成了浅尝辄止的观光游览,要么变成了“课堂搬家”“换个地方做作业”的传统教学活动,学生活动体验较差。
题主您好,本人科普下,在研学旅行实施过程中,可以参照教育部等部委的文件和指导意见进行,在这些文件中,对研学旅行实施有明确的标准规定,希望回答对你有帮助。
你好,譬如11部门文件《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指出,要根据学段特点和地域特色,逐步建立小学阶段以乡土乡情为主、初中阶段以县情市情为主、高中阶段以省情国情为主的研学旅行活动课程体系。《意见》强调,要加强研学旅行基地建设。各基地要将研学旅行作为重要的教育载体,根据小学、初中、高中不同学段的研学旅行目标,有针对性开发多种类型的活动课程。
在2020年4月30日,研学旅行交流中心第32期线上研学旅行公益培训中,研学旅行交流中心、云成长研学的特邀嘉宾讲师,英国创新创业教育者学会(?F?E?E?U?K?)国际研究员张静老师分享了研学旅行实施过程中,应该采取怎样的策略。3-6年级,带着问题去研学;7-9年级,带着课题去研学;10-12年级,家乡生态环境考察及生态旅游设计和研学方案的实施。
另外,在《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的总目标也提出了:学生能从个体生活、社会生活及与大自然的接触中获得丰富的实践经验,形成并逐步提升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具有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
你好楼主, 详细内容小伙伴们可以进入“研学旅行交流中心”在线学习栏目“视频直播”进行课程学习,或者询问研学旅行交流中心助教老师,如有帮助的话,请采纳哈,谢谢了。
关于“研学旅行课程总体目标和学段目标是什么?”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曼山]投稿,不代表pico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unipico.cc/jyan/202504-1309.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pico号的签约作者“曼山”!
希望本篇文章《研学旅行课程总体目标和学段目标是什么?》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pico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研学旅行课程总体目标和学段目标是什么?”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研学旅行课程总体目标和学段目标是什么?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