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生命观的前世今生”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生命观的前世今生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生物与非生物之间有何区别?是什么把他们划分为两种截然不同的物质?答案自然是生命。那么问题就来了,生命有何特性?这种特性如何发挥作用?
作为一本科普书,《生物与非生物之间》介绍了人类生命观的变迁,读完就能回答这个问题。
人们的认识处于不断地发展中,受限于当时的认知水平,不同时期的人们对生命的认识并不一致。所以,对生命观做一个梳理还是很有必要的。
一、生命的特性就是自我复制
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发表论文,提出了著名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他们在论文的最后暗示道,双螺旋结构暗示了遗传物质的自我复制机制。
这一发现轰动了整个科学界,因为他们揭示了近半个世纪以来,科学界苦苦追寻的生命谜题。
自此,20世纪的生命科学对于生命的特性给出的答案终于揭晓,生命就是一套自我复制系统,这一观念被广泛认可。
这个结论在今天的我们看来是常识,在生物教科书上也只是几句话带过,但是在半个多世纪里,它却耗费了无数科学家的心血。
沃森和克里克凭借双螺旋结构一举成名,并荣获了当年的诺贝尔医学奖,年纪轻轻的他们摇身一变成为科学明星,登上了科学的最高峰,被世人尊崇,荣光无限。但我们却不知道,他们的研究成果并不是他们独创,他们只是站在了无数巨人的肩膀上,所以成功来的特别容易。他们背后那些默默无闻的科学家更值得敬佩。
1、埃弗里的发现
19世纪末的时候,人们了解到的结构最为复杂的高分子化合物是蛋白质,所以人们普遍认为遗传因子就是某种特殊的蛋白质。当奥斯瓦尔德.埃弗里提出遗传因子并不是蛋白质,而是DNA的时候,所引起的轰动是空前的。
埃弗里的发现揭开了二十世纪生命科学的序幕,在他退休后不久,科学界便掀起了一股DNA研究的狂潮,科学家们开始疯狂的分析DNA的结果,解读DNA的密码。
2、查戈夫的谜题
查戈夫就是为DNA疯狂的科学家之一。他发现了DNA的结构之谜,也就是A的数量等于T的数量,C的数量等于G的数量。他百思不得其解,虽然离答案近了很多,他却并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3、罗莎琳德.富兰克林推算出的DNA结构
罗莎琳德.富兰克林的研究更进一步,她拍摄了DNA晶体的X衍射,发现了DNA的结构是C2空间群,这个发现距离揭开DNA结构之谜只有一步之遥,而罗莎琳德却并没有意识到。
最后,这个谜题被沃森和克里克揭开了。
4、沃森和克里克的结论
他们提出的双螺旋结构,也就是DNA的双链相互交缠,是互补的,能够相互复制,这使得DNA的整体复制成为可能,性状的传递也就轻而易举。生命的神秘就存在这个双螺旋结构之中。
这个结论当然无可置疑,因为它建立在许多科学家的研究成果之上,所以一经提出,就没有被怀疑。至今,这个理论已经成为常识,在每个学习生物的人看来都平常的不能再平常。
二、动态平衡的生命系统是生命的另一根支柱。
既然生命的特性是自我复制,那么新的问题又来了。熵增加原理会毫不留情的影响组成生命体的每一种成分,高分子化合物会氧化,发生断裂,蛋白质也会受损,生命体中时刻都会有零部件老化受损面临崩溃,那么自我复制系统能保证生命体的正常运转吗?
答案是否定的。
自我复制系统只能保证遗传信息的传递,并不能保证生命体的耐用与稳定,这时候动态平衡系统粉墨登场了。
生命体就像沙滩上的沙煲,许许多多的沙子组成了这个沙煲这个整体,但是海风海浪时刻都在侵蚀着它的稳固,不时会有沙子被吹走或者飘走,但同时也有源源不断的沙子被送进来。于是新的代替旧的,整个沙煲依然稳固。
这时候不得不提到舍恩海默了。
舍恩海默是第一个将做过标记的示踪同位素用于生物实验的科学家,他的创举在生命科学界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他最大的科研成果是提出了崭新的生命观,他提出了生命就是流动的现象,但不幸的是他的丰功伟绩随着他的自尽很快被人遗忘。
他做了很经典的小白鼠实验。他用重氮来标记氨基酸,并将它们喂食给小白鼠,回收小白鼠组织中的蛋白质,对其进行分析,他发现小白鼠摄入的氨基酸经过分解和分配,转化成了其他种类的氨基酸,这些氨基酸又组成了新的蛋白质。这就意味着经过标记的氨基酸被分解,成为某些零部件,同时还参与了其他零部件的组成,也就是说分解和替换发生在比氨基酸更细的层面。
做实验用的小白鼠,身体内的零部件已经被更换了大半,严格来说,已经不是我们喂食之前的小白鼠了。我们看到的小白鼠,就是流动现象的本身。
经过多次的实验,舍恩海默得出结论,生命就是代谢的持续性变化,这种变化正是生命的本质。他坚信,无论组成生命的分子是什么,都无法跳出流动的原则。
崭新的生命观就此诞生。
自我复制机制的确能定义生命,但是并不是唯一的指标,我们的生命还有另一根支柱,那就是动态平衡系统。生命体内部时刻都在进行着新陈代谢,各种零部件一直处于新旧交替之中,这样就保证了生命体的活力。
所以,舍恩海默说,生命就是出于动态平衡状态的流体。
三、生命与机器不同,它遵循的是不可逆的时间历程。
科学家们,曾经一度把生命当做一部由众多零部件装起来的精密机器,在他们看来敲除一部分基因和拆掉一部分零部件是一回事,所以,他们一直在做敲除基因的实验。但是,越来越多的实验让他们意识到,把生命比作机器本就是不妥当的。
被完全敲除了ES细胞里的GP2基因,小白鼠仍然能正常成长,而且和正常的小白鼠没有任何区别。但是如果只是被敲除一部分ES细胞的GP2基因,小白鼠的生长则受到很大的影响,它最终衰弱而死。
如果生命真的和机器一样,应该是完全敲除某些基因才会导致生命体受到威胁,而不是个别零部件坏掉就足以导致整个机器受损。
这说明,把生命比做成可以随时更换零部件的机器是十分不妥当的。
生命是单向的过程,是不可逆的,它不像机器,可以随时拆除任意位置的零部件而不影响到机器的运转。生命遵循的是时间法则,在生命中的某个时间段,某个零部件就发挥作用,如果被敲除,生命的动态平衡系统还可以再创造出替代的零部件,来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转。但如果是基因被部分损坏,则它所应该发挥的作用就受到了抑制,动态平衡系统在弥补的时候会产生一定的误差,所以会离初衷越来越远,最后对生命体造成的将是不可逆的影响。
生命只有一次,不可能重来,如果某个阶段出现问题,迎接它的下一步将会是死亡。虽然动态平衡系统有着灵活的适应能力和惊人的修复能力,但是在人为的介入下,它也会出现差错,一旦出现差错,后果将是致命的不可挽回的。
所以,作者说,我们进行的种种实验,其实只证明了一件事那就是人类不可能像操纵机器那样操纵生命。
生命无法倒退,每个瞬间都是完成态。它就像折纸,有一个既定的方向,即使出现了偏离与失衡,也不能拆开,而只能沿着这个路线继续折叠下去。所以,生命不是机器那样可以随意任由我们人类操纵。人为的介入,代价高昂,后果惨重。
读完整本书后,如果问你生命是什么,不妨用无法拆开的折纸来回答。
从生命的自我复制特性到提出动态平衡系统,再到生命是不可逆的时间洪流,人类的生命观一直在进化,从单纯的形而下学的层面日益升级,最终形成了现在的人性化的形而上的观点。这是认识上的飞跃,也是生命科学的进步。
从最初追求技术上的进步,把生命当做机器,到现在尊重生命,一路上我们走过了太多的弯路,但好在我们正在回到正轨,对生命重新升腾起敬畏。
《生命的延伸》,每一个生命,都是奇迹
*〝生命〞与〝生物〞并不是相同的概念。
*38亿年以前,地球上没有生物,那些无机的死物质元素既没有生,也不会死,所以地球上都是
一些没有〝生命〞活动的死物质。
*地球上的生物躯体都是由地球上死物质元素所构成的物体。换句话说,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
并且是具有完整〝生命〞活动过程的物体。
*〝生命〞是生物的一个〝遗传、出生、成长、成熟(繁殖)、衰老、死亡〞的生命活动过程。
* 在〝生命〞活动过程中的生物都含有RNA,DNA,蛋白质等生命大分子并且能进行生物的应激
性,适应环境,影响环境,新陈代谢等生理,生化等的生物个体活动功能。〝生命〞活动一旦终
结。生物躯体死亡便会重新沦落成为一堆与环境混淆不清的无机死物质。
*地球上生物进化程序就是〝地球上生物整体与环境互相适应所做出的遗传信息选择活动过程〞。
换句话说,地球上生物进化程序就是生物整体的〝生命〞活动过程,进化程序一旦消失,地球上
生物就要绝灭。
参考资料:
生命的起源,是件很很神奇的事。
在我家孩子还在肚子里的时候,我就经常对照那些孕产书,还有孕产记录片,一周一周在心里算着,哪个部位已经发育完好了,现在又在开始发育哪个部分。
心里无数次惊叹,从一个小小的细胞,一点点发育,最后会成一个小小人,任何地方有一点点偏差,也许就会有遗憾,生命真的太神奇太伟大了。
在翻看《生命的延伸》时,心里不自觉就想起当初孩子孕育的过程。
不管植物和动物,每一个生命,都是地球孕育出来的。每一个物种和生命,都是经历了多次的淘汰和进化,才有机会幸运地生活在地球上。
《生命的延伸》是本儿童科普绘本,讲述地球上所有生物的起源。我们人类,还有动植物,一切生命,都来自于一个细胞,经过不停演变,进化,才有如今地球生物形态。
先说说这本书作者,中村桂子。他是一名生物学家,曾任早稻田大学和东京大学教授,著有生物学相关著作超过30部,曾获每日出版文化奖、大阪文化奖、全国日本学士会学院奖等。
绘者是松冈达英,他是日本著名的自然绘本大师,创作了大量科普绘本,其作品曾获厚生省儿童福祉文化奖、日本绘本奖、日本科学读物奖等。
两个强人的联合,就有了这本《生命的延伸》。
我们常戏说,同姓之人,五百年前是一家。因为在古时候,同姓之人,可能是来自一个家族,有共同的祖先。
如果我们向前追溯,祖宗的祖宗从哪来,又不停再向上追溯,可以一直追溯到人类的起源,我们所有人的祖先,是来自于非洲的智人。
我们还可以向前追溯,到最后,我们会发现,从人类到黑猩猩,到动物,到植物,所有生命,是从一个细胞开始的。
我很惊叹,原来地球上所有的生命,都是“亲戚”。
这本书按照时间线,从细胞开始,从海洋,到陆地,动物到植物,生命是如何演化的。
地球曾经历了5次生物大灭绝,但是生命是强大的,每次都有生物存活下来,又为了生存逐渐进化,一直到人类出现,动植物也有了各种种类,才有了现今的地球生物谱。
我们这么几句话,就带过了亿万年的岁月。随便哪一点拎出来,都会是庞大的课题,但这本书就把如此庞大的体系,讲得简单明了。当孩子读完此书,脑中会对地球生命演化过程,有了一条时间为线的框架。
孩子目前能接受的知识,不需要太复杂,不用太枯燥,这本书刚刚好。
这绘本的科普性很好,但这绘本外的一些东西,不知有人注意没有。
孩子大大小小的绘本我买过不少,但孩子读得多的,大多是日本的绘本,比如小蛇,鼠小弟,比如XX层的房子(避免广告就不说具体书名了,关注绘本的妈妈大多知道)。
后来我想,可能是因为两国文化一衣带水吧,可能翻译过来的语言,比较符合我们中国的语言节奏,还有人文价值也类似,而且绘本里,那种淡淡的 情感 流动,很温馨,很易于接受。
不强行灌道理,也不会说教,将一些人文精神化为无形在书中,在阅读的过程中,孩子自然而然的理解。
这本《生命的延伸》也是这样,虽然是科普书,但是依然有种淡淡的,温馨的感觉。
当看到书中说,每一个人,还有身边的各种生物都来自同一个祖先,每一个生物的身体里,都有着38亿年的漫长岁月。
看到这样的话语,真的是很感动, 我们每个人,每样生物,都从地球的亿万年前而来。如果每一点微小的改变有了偏差,我们还会是如今的我们吗?
我们都是生命的延伸,生命的奇迹。每一个生命,都值得尊重。
书中的故事,从蚂蚁开始,到院中的各种生物,最后又回到院子里的生物,回到蚂蚁这里。
而且整本书以绿色为基本色调,翻开来,真的会有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也许是因为绿色代表生命吧。书里最后还藏了一个小彩蛋,附赠一套“漂移大陆套娃”的折纸,可以折叠出寒武纪、泥盆纪、侏罗纪和现代的地球,大陆板块的变迁一目了然。
如果孩子对人类从哪来,对生命的来源有好奇,不妨和孩子一起看看这本书,也许就在孩子心里埋下生命科学的种子了。
关于“生命观的前世今生”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声景景]投稿,不代表pico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unipico.cc/jyan/202504-1618.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pico号的签约作者“声景景”!
希望本篇文章《生命观的前世今生》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pico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生命观的前世今生”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生命观的前世今生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生物与非生物之...